概念-问题-出路:2020暑期“乡村研究”云端培训班第一讲顺利举行 |
发布人:
张浩
发布时间:
2020-08-12
浏览次数:
346
|
8月10日下午,由老子暨中原文化研究中心发起并主办的“周口师范学院2020暑期‘乡村研究’云端培训班”顺利启动。在腾讯会议上,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人口与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赵旭东教授为培训班讲授了“中国乡村:问题意识与乡村振兴”精彩报告。报告会由张浩主持。 赵教授以“什么才是中国乡村”“乡村又何以会衰落”“如何才有乡村振兴”三个逻辑关联的问题为引题,在中英乡村比较中阐述了“中国乡村”的含义。赵教授认为,人和地的关系(生计)、人和人的关系(社会)与人和神的关系(文化)构成了中国乡村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农业社会之中,大量的人口会依赖于土地而生存,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吃饭问题”。进入现代社会以来,越来越多的人因为各种的原因离开了土地,作为以农业为基础的乡村社会自然会难逃衰落、衰败乃至消亡的厄运。因此,历代的乡村都必须要靠一种稳定人心于土地之上的意识形态来加以维持,一旦缺少了这种意识形态,逃离乡村就会成为一种潮流。从某种意义上说,所有近代主张乡村建设的努力之根本所在,也就是要用各种的方式和努力借由乡村的道德重建而将最可能多的人留住在乡村的土地空间之中。受土地束缚的乡土社会之中,人的一切都必然是跟土地之间有着一种密切地联系,就讲好乡村故事的意义上而言,这里有着一种人和土地紧密相连不可分离关系的故事类型的母题存在——即人被土地所束缚,同时人也在创造着人所必须依赖于土地之上而生活的一种神话。 至于“乡村如何振兴”的问题,赵教授从“病人的隐喻”“嫁接的隐喻”和“化学反应的隐喻”的分析入手,认为乡村振兴的根本在于“合”而不在于“分”——即新与旧、现代与传统的解碰和契洽。在乡村的环境之中,土地与非土地要素的结合、人与机器的结合、农业与商业的结合、乡村与艺术的结合、手工与设计的结合、现代行政与村落事务的结合,乃至庙宇与另类医疗的结合等过程,一定会产生出来一些之前世界之中未曾存在过的事物,这就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创造性转化,因为文化从事都是在不断地变化之中而存在的。对乡村振兴来说,必然要有一种创造出相互不同要素结合的新反应的出现,也就是必然会有某种传统的要素衰落了,而另一种新的要素很是活跃,由此而激发出传统的乡村改造而成为一种真正的乡村振兴。 最后,赵教授对大家所提出的“城镇化进程中,传统的乡村文化向社区文化转型的模式以及对乡村文化的冲击”“德治法治自治等在乡村治理中的相互关系及表现形式”等问题进行了精彩的解答。 专家简介:赵旭东,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人口与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周口师范学院特聘教授,中国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费孝通先生的晚年入室弟子,深得费氏真传。在城乡社会学、法律社会学、政治人类学等领域均有深入研究和突出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