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培育基地

陈楚文化研究方向

发布人: 张浩    发布时间: 2013-06-06    浏览次数: 496

一、陈楚文化的概念及其研究对象

所谓“陈楚”,即今河南省东部周口市所辖区域。这里位于中原腹地,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陈楚地区的行政、文化中心过去一直在淮阳。淮阳上古为太昊伏羲之墟,西周为陈国,战国末期楚国徙都于此,史称“陈楚”。陈楚地区处在上古华夏、东夷、苗蛮等多种文化交流的中心地带,在文化史上的地位十分重要,对中华主体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所谓“陈楚文化”,概指产生发展于陈楚地区的一种地域性文化,是有史以来生活在陈楚地区的人们所共同创造的一切文化的总称。陈楚文化研究是以大量周口文献(文书)、文化遗存、民俗传说为依据,以周口历史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并进而认识中国历史文化的综合性研究。

陈楚文化的研究大致有以下方向:

1、民族始祖文化。

2、神话学研究。

3、姓氏文化。

4、易文化。

5、老子及道家、道教文化。

6、陈地民间、民俗文化。

7、陈地历史名人、家族文化。

8、陈楚文化资源开发利用。

二、陈楚文化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国内地域文化研究,均追溯至春秋、战国,比如邯郸赵文化研究、江苏吴文化研究、陕西秦文化研究、山东齐鲁文化研究等,那个时期形成的丰盛文物制度,为当今地域文化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陈楚文化与上述地域文化相并列,并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品质。

有学者指出,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是文化的中国。在信息日趋发展的今天,实现地方崛起,文化研究先行是睿智的抉择。因此,国内各地方纷纷推出自己的地域文化,许多高校也纷纷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开展地域文化研究。除前面提到的以外,安徽多所大学轰轰烈烈地提出“徽学”概念,洛阳师院开展“河洛文化”研究、南阳师院开展“汉文化研究”等,这些地域文化的研究已在学界引起很大反响,并对弘扬传统文化、推动地方文化建设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拥有如此丰富文化资源的我们,成立专门学术机构研究陈楚文化,具有时代紧迫感。

依托当地丰厚的地域文化,团结周口乃至河南省内外学术力量,成立周口师范学院陈楚文化研究所,着力研究和开发陈楚文化,打造文化名牌,加强不同文化区域间的交流与对话,宣传和扩大周口市的文化影响,为实现中原文化整体突围,具有重要意义。

三、陈楚文化研究的基础

周口师院开展陈楚文化研究已有10年历史。1995年起《周口师专学报》开设“陈楚文化研究”专栏,提出了“陈楚文化”的概念;十几年来,周口师院逐渐形成了颇具实力和影响的陈楚文化研究团体,相继承担完成了相关省部级研究课题2项、厅级课题4项;出版专著《陈楚文化》(邹文生、王剑等著,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万姓同根》(王剑著,中华书局2004年版)、《王新桢诗文校注》(王开文著,河南大学出版社)、《周口历史文化通览》(文化卷)(王剑等著,学苑出版社2010年版)、《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王剑著,河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等5部;发表论文40余篇。培养了一批在陈楚文化研究方面有一定建树的学者。

由于近年来周口市委、市政府对地方文化建设的重视,尤其是规模空前的姓氏文化节和老子文化国际研讨会的举办,使得周口区域内文化研究的热潮方兴未艾,各县市相继成立民间研究会,产生了一大批研究成果。

四、陈楚文化研究所宗旨

陈楚文化研究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自觉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遵守社会道德风尚,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紧紧围绕陈楚文化,,整合利用周口师范学院的研究资源和科研队伍,积极有效地吸纳社会资源和专家学者,深入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研究,宣传陈楚文化研究成果,开发、利用陈楚文化资源,配合“中国古代文明探源工程”,理清古代文化的传承脉络,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大家庭的凝聚力,扩大文化交流与合作,为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社会文明进步,特别是为实施中原崛起的战略服务。

成立周口师范学院陈楚文化研究所,旨在进一步发挥科研特色和优势,整合科研力量,凝炼科研方向,构建学科发展平台,带动学科整体发展,取得更多的具有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的标志性成果,努力争取建成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并进而为申报民俗学硕士学位授权点做准备。

五、陈楚文化研究所业务范围

1、积极从事陈楚文化研究,为开发陈楚文化资源和探索中华古文明渊源提供科学的论证。

2、广泛收集有关陈楚文化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文物考古资料和书刊音像作品等,为研究工作积累和提供资料。

3、举办“陈楚文化论坛”或“陈楚文化研讨会”,吸引热心于此的专家、学者探讨、争鸣与深入研究,不断扩大研究成果。

4、举办和开展有关活动,加强同省内外有关学术团体、专家学者、文学艺术工作者和一切热心人士的联络与合作,进行学术研究与创作的交流,传播陈楚文化的研究成果。

5、组织编辑出版有关陈楚文化研究与创作的书刊和音像制品。

6、开设有关陈楚文化的特设课程并举办专题讲座,加强对在校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等等。(稿件来源:王剑)

 

打印文章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