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培育基地

王剑

发布人: 张浩    发布时间: 2015-05-18    浏览次数: 889

王剑,男,生于1964年10月,河南淮阳人,硕士,教授。现任周口师范学院党委办公室主任,陈楚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作家协会河南分会会员,河南省写作学会副秘书长,周口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周口市文学评论学会会长。

1986年毕业于周口师范学院中文系,1989-1990年在复旦大学中文系写作学助教进修班学习,2002-2003年在华东师范大学做访问学者,2005年获河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2001年获河南省“文明教师”称号,2005年被评为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2009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王剑教授主要从事写作理论、现代诗歌理论、陈楚地域文化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学术功底扎实,视野广阔。在《光明日报》、《中州学刊》、《写作》、《当代文坛》、《周易研究》、《中南民族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学术论著4部,参编教材4部,主持或参与省级和厅级科研项目5项。

在诗学理论研究中,王剑教授注重从诗歌语言形式特质入手,借鉴英美“新批评”理论,探讨文学语言及形式结构所表达的美学意蕴及诗意体悟,发表《意象·意境·境界—对传统诗学三个基本概念的界释》、《现代诗歌艺术空间的建构》、《跳出语言的牢房—论诗歌语言的反常规性》、《现代诗分行建构的理据与功能》、《诗歌语言的张力结构》、《诗歌结构的两种基本形式》、《诗与谜》、《现代诗的晦涩问题》、《诗性语言与语法规范》、《立场与语言:当下诗坛论争的两个基本问题》等系列诗学论文,建立起自己的诗学理论体系。

在文学史研究中,王剑教授从文学的感性特质和作家个案入手,探讨中国文学的形式特质和中国文学观念从传统的“经世致用”到现代审美意识的现代性转换,发表《文章结构:生命的图式》、《“文气”说综论》、《中国文学现代演进的三个环节:以梁启超、王国维、周作人为个案的考察》、《梁启超早期文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从<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论起》、《柏格森生命美学与梁启超文学思想的转变》等论文。

在地域文化研究中,王剑教授立足当地历史文化资源,从民族始祖文化、神话学、姓氏文化等方面对“陈楚文化”进行研究,发表《论中华民族共同先祖的确认》、《太昊伏羲考辨:兼及古史帝王世系研究中的问题》、《伏羲画卦的神话学考察》、《陈楚文化及其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地位》、《老子思想的陈楚地域文化渊源》、《老子与创世母神崇拜》、《谈<老子)的文学价值》、《谈<诗经·陈风>的思想和艺术》、《李姓起源考辨》、《陈地姓氏源流考略》、《陈姓:一部陈地先民波澜壮阔的史诗》、《<老子>与<易传>宇宙生成论的陈地神话渊源》等论文。

出版专著《陈楚文化》(主编,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

《万姓同根》(独著,中华书局,2004年)、

《周口历史文化通览。文化卷》(主编,学苑出版社,2010年)、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王剑著,河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梁启超后期文学思想的转变及其现代意义》2014年11月《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主持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陈楚地域文化的形成及其在中华早期文化中的地位及影响”、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陈楚地域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研究”。

学术感言:治人文学科,其要在博而能一、专而贵通,既不可淹漫无根,又不可拘于一隅。首先要建立自己的根据地,“扎硬盘”“打硬仗”,然后再扩大营盘,广泛涉猎,以求“通脱圆融”。古人有“君子之学”与“小人之学”之分,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求学治学的目的未必一定是为“致用”和“治世”,而是首在丰富和完善自己,以求学和治学来寻求意义、涵泳人生、陶养精神。“读书对圣贤当知所学何事,立志在天地须求无愧此心”,这是治学的最高境界。

《梁启超后期文学思想的转变及其现代意义》2014年11月《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打印文章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